5856資訊網---->巴菲特
資料分類: 彼得·林奇 羅傑斯 索羅斯 巴菲特 金融新聞 科枝資訊 社會新聞 健康資訊 遊戲資訊 汽車資訊 裝修資訊
  旅遊景點 單眼相機                  
成為億萬富翁前的真實巴菲特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史上最堅決的抄底愛好者。現在看來,這是有遺傳的。

在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中,巴菲特父親打工的銀行倒閉了——他的錢也存在這家銀行里,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沃倫•巴菲特正嗷嗷待哺。這時父親抄底去了:開了一家股票經紀行——在全世界沒有人想買股票的時候(此時距離市場的底部還有七、八年!)。隨後,儘管美國天災人禍不斷,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在大蕭條中奇蹟般地日益改善。

身邊很多朋友之所以熱衷股票,往往是因為打工不如意,生意不好做。但巴菲特在專業投資之前的青少年時期,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個體戶。不算他童年時期的送報、賣口香糖之類,14歲時,他已經靠課余小經營,賺到1000美元(1944年),15歲時,他投資了父親的建材公司,還用自己賺的1200美元,買了40英畝的農場(5年後,他以2倍的價格賣掉)。 17歲時,身家5000美元(相當於現在5萬多美元)。

大多數股民炒股十幾年仍未見過中金公司的CEO,但巴菲特在10歲時就和父親拜訪過西德尼•溫伯格——當時高盛公司的掌舵者。西德尼在巴菲特出門時擁抱了他,問:“你最喜歡哪隻股票,沃倫?”巴菲特一輩子都記得這句話。在這次擁抱68年之後(2008年),他在金融危機中出手投資援助高盛。

巴菲特屬於典型的蔫坏小孩:不善運動、不善泡妞、不善交際,時常去百貨商店偷東西,專門去拋空老師喜愛的AT&T股票。他惟一一個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後來的妻子——蘇珊。這種青春期的挫敗曾造就過無數偉人、惡人,而巴菲特則把全部的青春期動力用於一個領域——賺錢。

巴菲特與眾多投資大師一樣,年輕時對賽馬頗有心得,並和朋友寫出自己的馬經《穩健之選》。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道路和一般人類似,都曾琢磨旁門左道,熱衷奇門遁甲,只不過他在30歲以前已經走完這條歧路,而很多人在這個年齡才剛開始入市。

巴菲特亦曾痴迷於技術分析,加爾菲德•德魯關於零股交易法的書,他讀了三遍,還研讀技術分析專家愛德華茲和麥基等人的書。直到發現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實際上,技術分析只是給你提供了研究市場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氣預報上,屬於“看雲識天氣”;在醫術上,充其量是“望聞”,還算不上是“問切” 。

巴菲特視之如父親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對於金錢遠不如巴菲特熱衷。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線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則是人中龍鳳的精英主義,他用法語閱讀雨果、用德語閱讀歌德、用希臘語看荷馬、用拉丁文看維吉爾,喜歡寫劇本,創作14行詩是他的樂趣,在幾個筆記本上寫滿了他的發明設想。除了不停變換的紅顏知己以外,格雷厄姆對於凡間俗人俗事毫無興趣。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經營期裡,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場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如果說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理論的馬克思,巴菲特無疑是列寧的角色。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的幫助,絕不僅限於思想與精神。他退隱江湖後,介紹了很多重要的客戶給巴菲特。全國價值投資精神領袖的推薦和傳人地位,對於創業期的巴菲特其意義不言而喻。

格雷厄姆激流勇退,將品牌和客戶資源傳給弟子,這是師傅的智慧;巴菲特青出於藍,卻堅持高舉旗幟不動搖,只爭實利不求虛名,這是徒弟的智慧,兩者都不簡單。

格雷厄姆激流勇退之後,巴菲特謝絕了接班的機會,自立門戶。 1955年底,25歲的巴菲特殺回奧馬哈小鎮。當時,他有17.4萬美元,每年的生活費是1.2萬美元。自從他怀揣9800美元上哥倫比亞大學以來,截至1955年,每年的資金增長率都超過61%。 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聯合公司成立,20世紀最大的雪球正式開滾。

巴菲特的私募基金由客場轉為主場的分水嶺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別人投資;此後,是別人找他投資。開張僅6年,他管理的資產規模達720萬美元,超過了他的老師,個人身家正式超過100萬美元。

不過,若沒有芒格的出現,巴菲特不會有今天。認識芒格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義者,更關注的是“雪茄煙蒂”——即一家公司的關閉清算價值。芒格提醒他,應該更注意公司的存活發展價值,思考資產負債表之外的東西:品牌、管理、未來。

巴菲特的旗艦公司舉世皆知——伯克希爾•哈撒韋,現價約8萬美元/股,幾個月前還是15萬美元/股。對這家公司的投資,是格雷厄姆“雪茄煙蒂”理念的代表作,卻是一次著名的失敗。巴菲特後來坦承,“如果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伯克希爾可能我的情況會更好”。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居然曾想把這個包袱甩給芒格,這實在是價值投資史的大幽默。

20世紀60年代的沸騰牛市,讓巴菲特感到困惑。 1969年底,39歲的巴菲特宣布將“退休”,並關閉合夥公司。此時,投資收益加上客戶提成再投資,他的身家已飛漲至2650萬美元。巴菲特1969年“退休”後,並沒有清倉,反而在增持伯克希爾等股票。 “菲特”舞劍,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出道時,人微言輕,在合夥公司的人物、權力架構中,應該有不少無奈的權宜妥協之舉。 1969年時,他羽翼已豐,從者如雲,可以按自己的遊戲規則來玩了。

因此,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線”,實則是“以退為進”,可稱為巴菲特版的“整風運動”,伯克希爾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從此確立。截至1970年底,通過繼續增持,巴菲特夫婦在伯克希爾的股份從原來的18%猛增到36%。

與許多書籍誤傳他“因退休成功逃頂”不同,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並未倖免。 《滾雪球》一書並沒有列出明確的損失數字,但從書中描述判斷,他的賬面損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損失不小於50%。他最終勝在有保險業的現金流,可以不斷買伯克希爾股票,更重要的是,可以越跌越買,化危為機。被套5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閣下呢?您的旗下有保險公司嗎?

雖然巴菲特創業在20世紀50年代,起飛在60年代,飛黃騰達在八九十年代,但是,決定他一生成就的卻是70年代。 1974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採訪,對市場作出了一個著名判斷:像“一個腰纏萬貫的鄉下小伙子,頭一次來到城裡的豪華夜總會”。巴菲特認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以本傑明•格雷厄姆所青睞的'煙蒂'股票價格,購買菲利普•費雪的股票”。在此筆者忠告讀者,你可以忘記關於巴菲特的所有一切,忘記一切有關價值投資理論的繁瑣細節,記住這句話足矣。

70年代,保險公司源源不斷地提供的“浮存金”,讓巴菲特大快朵頤,80年代他成為億萬富豪已經沒有懸念。他另外的一項絕活——以德投資,也開始漸成模式。所謂以德投資,是指他利用自己的清譽、聲名,在好公司遇上壞時光,成為倒霉蛋之時,雪中送炭(抑或趁火打劫?),買入可轉換的高息優先股,惟一的風險是投資對象徹底倒閉。這種做法進可攻,退可守,先為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巴菲特從此獨步宇內。

1985年,巴菲特入選《福布斯》全美400富豪排行榜。 55歲的他,名列第14名,財富超過10億美元。然而,就在這一年,巴菲特的人生兩大至愛,一項他主動割肉,另一項主動對他割肉:伯克希爾紡織工廠——巴菲特當年收購的廉價“雪茄煙蒂”終於在1985年關閉。而巴菲特的妻子蘇珊,也終於發現巴菲特真正娶的永遠只是投資公司,遂決定離他而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巴菲特此後的人生,似乎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在鍵盤上隨機敲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

2009年的春天,他又開始受到這一質疑。這一次,究竟會是巴菲特認為天賜良機的70年代,還是令格雷厄姆折戟沉沙的30年代?您不妨猜猜看,這個判斷將決定閣下一生的財富命運。
台中網頁設計 防水工程 台中駕訓班 花蓮裝潢 節能燈具 5856資訊網 辦門號 淨水器 台中抓漏工程 台中便當店 指油壓 台中衣服批發 仁義牛肉麵 酵素 台中染髮店 毛筆保濕器 台中電腦回收 台中牛肉麵店 美髮材料批發 太陽能充電器 房屋工程 空壓機 台中石材美容 甜甜圏 塑膠射出成型 室內設計 台中會計事務所 搬家公司 台中汽車美容 汽車修配廠 台中室內設計 網頁設計 台中染髮 有形有色 火鍋店加盟  正宗本舖古早味蛋糕  VENT  台中清潔公司  堆高機零件  收購  循環木  音樂餐廳